团队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辩证法:中国道路探幽
作者
中国理论网 审核人
菠菜信誉评级担保 来源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
2020-07-15

【编者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最集中、最丰富、最现实的体现,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行动指南,并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领航新时代,如何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的逻辑关系。中国理论网特精选书摘,以飨读者。 

(一)在现实中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统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道路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理论不是封闭僵化的,是根据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动的状态,因此,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准确来说应该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统一。 

唯物史观总是历史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现象及其本质,反对以固定的结论简单地套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论断,也是针对特定时代中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的,时代条件变了,这些观点、论断所依据的客观条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也就相应发生改变,这些观点、论断本身自然也就发生变化。如恩格斯曾明确地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敢于承认社会历史的变化,正视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并将其概括为新原理的过程,也就是结合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的问题。“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是不讲“坚持”的发展,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并接受它的指导为前提,发展是在坚持基础上的发展,有了坚持才会有发展,否则就有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方向的危险。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首先要求我们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理论创新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层次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更加深入科学地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而且对于我们实现中国道路的总任务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理论形态,它所形成的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新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保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二)在现实中把握好批判逻辑与建设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旨在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无情的批判,旨在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解放,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思想理论发展的全新阶段,这个“全新”不是割断历史、自我封闭,而恰恰是以开放的态势,建立在以唯物史观不断批判地认识全部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具有建构性的隐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不是彻底的否定,而是一种建构性的批判,是批判旧世界和开启新世界的统一,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也要把握这种理论的批判维度与建设维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总是要围绕着中国社会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主题,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越是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发展的历史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越向纵深方向发展,理论创新的步伐也会随之加快,越体现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揭露旧体制、旧观念上的穿透力,越体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中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力量。 

当今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新的历史阶位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发挥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与建设功能,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一方面,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三)在现实中把握好本土眼光与世界视野的统一 

中国道路的发展实践表明,后发国家的发展并非一定亦步亦趋跟着西方模式走,完全可以突破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根据本国国情走出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道路成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开展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等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创新都是富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而我们也应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世界化并非相互对立的两个过程,而是同一过程的双重效应。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思想背景之中,但它的理论本质上是世界性的,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这种世界性的内容要为世界各国度、各民族、各地域的人们所接受,必须有一个世界化的过程,这个世界化的过程也就是结合各国度、各民族、各地域的特殊实际,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一部分。现实中,中国道路的开辟成为21世纪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中一道格外醒目的亮丽景观,中国的改革发展一开始就是世界发展经验的一部分,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经验规律本身就蕴含着世界意义。中国道路既尊重别国选择又坚持独立探索的成功的中国经验,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历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把握,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推进,离不开对世界全局的总体把握,我们在新时期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具有世界视野。尤其在当今时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逐渐形成,我们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展世界眼光,更加积极吸收和消化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提高对多元文化的辨识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对人类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出我们自己的努力。 

本文摘编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一书,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