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核大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
二〇一五年七月修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核大纲目录
(适用范围:本科各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二、本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三、本课程考核的形式和用时
四、成绩评定
五、考查题型
六、答题的基本要求
七、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的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大员工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自觉性。
2、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员工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大趋势─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具体地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武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3、本课程的任务
(1)使员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
(2)引导员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员工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素质。
(3)引导和帮助员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他们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使自身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本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5、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6、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7、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1、否定之否定规律。
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真理的客观性。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与谬误。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2、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8、资本积累。
9、资本循环。
10、资本周转。
1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2、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3、剩余价值的分配。
14、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周期性。
15、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2、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4、资本输出的后果。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和后果。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本门课程考核的形式及用时
1、考查方法:开卷
2、出题方式:采用A、B、C试卷
3、考查用时:2小时
四、成绩评定
采用百分制,平时占50%,期末占50%(其中,平时课堂考查占35%,课堂考勤不少于3次,占15%)。
五、考查题型
1、单项选择题
2、多项选择题
3、辨析题
4、材料题
5、论述题
六、答题的基本要求
所有答题都必须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且所用原理要与题目的要求相符合。同时要做到内容熟悉,知识全面,论述充分,观点正确,联系实际,字迹端正,卷面整洁,力争有新意等。
七、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教社科[2009]4号);
7、《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苏教社政[2009]15号);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9、《菠菜信誉评级担保社会科学部“十二五”(2011年—2015年)课程建设规划》。